国防教育,成长年轮的必修课 |
近日,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印发《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“全民国防教育月”活动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,要求以“踔厉奋发强国防勇毅前行向复兴”为主题,在今年9月集中组织开展“全民国防教育月”活动。《通知》强调,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,深刻领悟“两个确立”的决定性意义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以“踔厉奋发强国防勇毅前行向复兴”为主题,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特色鲜明、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群众性国防教育活动,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强化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,凝聚关心国防、热爱国防、建设国防、保卫国防的思想共识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。(9月6日《人民日报》)
就在9月1日晚,由中宣部、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公益节目2023年《开学第一课》,以“强国复兴有我”为主题,邀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飞行员陶伟、首次驾驶歼-20飞机为第九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的飞行员张威、神舟十六号乘组3位航天员等授课,将“开学第一课”的课堂搬进太空、军史馆和国家公园,让学生们在感悟战斗英雄、先进模范中接受国防教育、接受精神洗礼、感受家国情怀。
国无防不立,民无防不安。回眸近代历史,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,给中华民族留下痛彻心扉的记忆。一幕幕屈辱的画面让那个年代的学子们把小家与国家、小我与大我紧密联系起来,奋笔疾书,奔走呼号,以铮铮铁骨战强敌、以血肉之躯筑长城、以前仆后继赴国难,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。
早在1917年4月,毛泽东同志在《体育之研究》一文中指出,“武风不振”是近代中国羸弱的重要原因,故而提出“欲文明其精神,先自野蛮其体魄”的教育主张,提倡身体与精神强健的统一。历史警示我们,落后就要挨打,特别是精神上积贫积弱者,更要挨打。让青少年在“拔节孕穗期”接受来自军营文化熏陶、红色基因浸润、英雄模范引领,有利于塑造民族自尊心、自信心,强化国防认同感、归属感,激发爱国情、报国志,更加自觉地把个人追求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,为献身国防、报效国家而奋斗。
然而,审视当下一些学校对国防教育缺乏深刻认知,认为国防教育可有可无、可多可少,开展教育、组织活动、落实计划满足“时间到任务了”;有的以“你讲我听”为主,“灌输式”教育方法老套、形式死板、不接地气。如果国防教育不注重刻入成长年轮,青少年身体和精神柔弱,缺少刚健自强之气,成人后精神上仍难以“断奶”,缺少“壮志凌云报家国”的情怀和“男儿仗剑自横行”的气概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近年来,不少学校开展国防教育“军味”“战味”浓厚,融入格斗射击、红蓝对抗、抢滩登陆等实战活动,让参训学生直呼“过瘾”;推行“国防+”研学模式,借助信息技术体验战争过程、打卡红色遗址、参与战斗夺控,令众多网友“羡慕”……抓住了青少年国防就抓住了全民国防未来。年轻一代吃着薯片、看着大片、玩着芯片成长,个性特点鲜明、主观意愿多样,一方面亟待国防教育既“走新”又“走心”,保持“正”的价值内核,丰富“新”的形式载体,赢得年轻人的喜爱,真正在切身体悟、亲身感受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,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,国防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,从单调变为丰富,从枯燥的说教变为生动的研学,真正进校园、进课堂、进教材;另一方面,要坚持党委政府主导、职能部门主抓、学校部队主办,以课题研究为主动力、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、以爱党爱国为主旋律,探索国防教育新思路、创新国防教育新手段、拓展国防教育新途径,有效联结军地两端、更好融贯课堂内外,将书包和背包、钢笔和钢枪、考场与战场、校门和国门紧密联结起来,形成上下呼应、左右协同、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国防教育网络体系。
搞好国防教育并不难,关键是要通过国防教育让青少年“播下荣誉的种子,盛开英雄的鲜花”,把人生理想自觉融入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,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学习动力,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“不愧为大有希望、大有作为的一代”。
主办单位:天津市滨海新区国防动员办公室
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
网站标识码:1201160001
联系方式:022-65369562